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3月20日讯(记者 周小雷 摄影 屈之程)3月20日上午,《湖南姓氏志》编纂工作在三十余个姓氏宗亲组织的会长及族谱主编的见证下,在长沙成功启动。《湖南姓氏志》由湖南省历史学会发起并主管,由湖南省图书馆家谱收藏中心与湖南省村志家谱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为编纂委员会提供服务。
红网时刻3月20日讯(记者 杨艳)姓氏文化是文化大观园中的一束,它形成于远古时代,既古老又鲜艳。编纂姓氏志可以让人们从中领略姓氏文化,为各姓氏寻根问祖、承先启后提供可资印证的资料。3月20日,《湖南姓氏志》编纂工作会议在长沙召开。 湖南家谱湖南姓氏文化资源丰富,据湖南图书馆家谱收藏研究中心研究,湖南具有大的姓氏300多个,湖南籍历代名人3800多个。其中依人口多少而排序的2200多个姓氏中,前面400个大姓湖南全部具有。编纂《湖南姓氏志》,是充分挖掘湖南姓氏家风文化、传统文化资源的关键所在。
族规是宗法制度下家族的法规,同姓家族制定的公约,用来约束本家族成员。族规条款往往置于卷前,以示重要。民间所谓“国有国法,族有族规”,反映了家族规约对族人的影响力。
家谱是我国历史文化中值得整理、开发、研究的一份珍贵遗产。家谱国际发现,从明清以来家谱,内容丰富,尽管编纂形式有不同,收载内容有多寡,但完整的家谱,大致包含这些内容。
充实谱牒数据采集队伍,务必做到专业化。谱牒的性质,要求谱牒研究必须要延续史学的严谨性,必须保证记载的无误、内容的无误,因此这需要有一个集结历史、书法、文字、训诂、考据等多学科的专业队伍,透过有理有据的释读,做到谱牒每一条、每一篇内容的无误。
旧式谱牒印刷缺漏及因年久毁损,补阙问题不小。如一所说,因为印刷地域及书行刊行能力等问题,很多旧谱出版的字迹有可能本身就不明晰,甚至有可能出现残字、墨迹等问题。再加上年久,虫吃鼠咬等情况,可想而知在没有复本比较的情况下,补阙的难度了!
无论是现代传统谱牒的修续还是数据化的谱牒生成,最本质的还是在于旧式谱牒的应用。而恰恰就是在旧式谱牒的应用上,容易存在问题,极易造成修续谱牒出现“败笔”。
到乡镇或者社区查询老户籍,这些老户籍为我们提供了比较详实的户籍信息,可以为我们修家谱提供准确的第一手资料。
家谱记载的是家族的历史,也是一个家族的根脉所在,所以现在很多人为了寻根问祖开始修撰自己家的家谱,修撰家谱不仅可以让我们知晓家族的历史,还可以让同宗族的族人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加深家族情感。
随着社会的进步,家族的壮大,很多族人因为发展等原因不断的迁徙,这个过程就会让家族中的宗亲关系变得越来越生疏,而修撰家谱就是族人、宗亲加深联系的重要手段之一。